参考文献/References:
[1] 葛耀华. 羚牛秦岭亚种[J]. 野生动物,1990,71(1):36.
[2] 马福,张建龙. 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[M]. 北京:中国林业出版社,2009.
[3] 吴家炎,韩亦平,邓凤鸣. 秦岭羚牛及其保护[J]. 野生动物,1983,64(1):14-18.
[4] 成英支. 秦岭羚牛频繁下山栖息活动范围扩大[J]. 野生动物. 1993,74(4):50.
[5] 刘诗峰,张坚. 佛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[M]. 西安: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03.
[6] 吴家炎. 中国羚牛分类、分布的研究[J]. 动物学研究,1986,7(2):167-175.
[7] 宋延龄,曾治高. 秦岭羚牛的集群类型[J]. 兽类学报,1999,19(2):81-88.
[8] 曾治高,宋延龄. 秦岭羚牛的生态与保护对策[J]. 生物学通报,2008,43(8):1-4,63.
[9] 曾治高,宋延龄. 秦岭羚牛的舔盐习性[J]. 动物学杂志,1998,33(3):31-33.
[10] 麻应太,王西峰. 秦岭羚牛资源现状与保护[J]. 陕西林业科技,2008(2):80-83.
[11] 刘新玉,党坤良,马亦生.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大熊猫栖息地研究[M]. 陕西杨凌: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,2017.
[12] 李安宁,邱菊,郑燕,等. 秦岭羚牛的保护生物学研究进展[J]. 西北农业学报,2021,30(08):1113-1121.
[13] 任毅.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物[M]. 西安: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1998.
[14] 王兰宁,何少文,赵荣荣,等.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[J]. 陕西林业科技,2021,49(06):28-32.
[15] 马建章,贾竟波. 野生动物管理学[M]. 哈尔滨: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,1990.
[16] 李月辉. 大中型兽类种群数量估算的研究进展[J]. 生物多样性,2021,29(12): 1700-1717.
[17]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. 陆生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技术规程. GB/T 37364.1-2019. 2019-05-10.
[18] 陈华豪,常虹.哺乳类动物数量调查中的截线抽样法与逆向截线法[J].兽类学报,1987(1):58-66.
[19] 任轶,王晓卫,郭松涛,等. 秦岭羚牛的繁殖生物学[J]. 生物学通报,2009,44(7):6-8.
[20] 曾治高,宋延龄. 秦岭羚牛(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)[J]. 动物学杂志,2002,37(1):5.
[21] 曾治高,钟文勤,宋延龄,等. 秦岭羚牛的采食行为[J]. 动物学杂志,2001,36(6):25-28.
[22] 曾治高,宋延龄,钟文勤,等. 秦岭羚牛的食性[J]. 动物学杂志,2001,36(3):36-44.
[23] 王学志,宋延龄,曾治高,等. 羚牛秦岭亚种的产仔地特征及早期母幼关系[J]. 动物学报,2005,51(4):748-752.
[24] 王学志,宋延龄,曾治高,等. 秦岭雄性羚牛的发情行为与其社会状态的关系[J]. 兽类学报,2006,26(1):33-37.
[25] ZENG Z G,SKIDMORE AK,SONG Y L,et al. Seasonal altitudinal movements of golden takin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of China[J].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,2008,72(3):611-617.
[26] 曾治高,宋延龄,巩会生. 秦岭羚牛群体分离与重组的变化[J]. 兽类学报,2000,20(3):161-167.
[27] 曾治高,宋延龄.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[J]. 兽类学报,2001,21(1):7-13.
[28] 曾治高,钟文勤,宋延龄,等. 羚牛生态生物学研究现状[J]. 兽类学报,2003,23(2):161-167.
[29] ZENG ZG,ZHONG WQ,SONG YL,et al. Group size,composition and stability of golden takin in Shaanxi Foping Nature Reserve,China[J].Folia Zoologica,2002,51(4):289-298.
[30] 周灵国. 秦岭大熊猫——陕西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[M].西安: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,2017.